佛法视频

分类:

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第四讲:一花一笑的神秘体验

第四讲

一朵花和一个微笑

(2009年12月4日晚)

各位善知识:

禅既奇妙又平凡。如果只强调禅奇妙的一面,普通人是很难接触到它的;如果只讲禅平凡的一面,却不去体验它,不去感悟它,不去观察它,不去感知它,不去感受它,你就体会不到最平凡的东西,你就没有那种感觉。因此,禅既平凡又奇妙。

禅具有普遍意义,不是一种特殊现象。俗话说,世间有佛,世间无佛。禅正是如此:世间有佛,禅即是佛;世间无佛,禅即是禅。禅,对于人来说,不分男女之相,没有年龄限制,没有贫富之别,没有智愚之分,不受文化层次的制约。

在人类历史上,只有禅宗存在的时间最长。禅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。禅宗现世,释迦牟尼佛只是发现了它。禅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的,因为禅是真理,而真理只能被发现,不能被创造,被创造的也不是真理,因为一切能被创造的都被创造了,而禅是无物无漏的,是不能被创造的。

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虽然处处在显示禅机,但并没有真正把这件事讲清楚,只是到了入灭之时,才用象征手法把禅机指示出来。在一次法会上,佛祖弹了一枝花,大众不知何意,只有迦叶尊者见佛祖弹了一枝花,微微一笑,释迦牟尼佛说:"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之旨,心印心法,付嘱于汝。" 禅的信息就在这如花的笑靥中传递开来。禅,作为一种佛法,就在这一刻诞生了。

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第四讲:一花一笑的神秘体验

这朵花和微笑,如你所说的那样美丽,如你所说的那样微妙,如你所说的那样简单。历代祖师都说,释迦牟尼佛拿起这朵花,在亿万人天的大会上表演,是一种戏法。这些都是前人说的。禅本来就是禅,拈花不是拈花,禅就是禅,禅不是花,花不是禅,正如月亮不是手指,手指不是月亮。但借花传花,这一枝花就是传禅的载体。高僧大德的这一笑,是一种悟禅的发自内心的喜悦。

今天,我们拿着一大把鲜花,走到佛前供奉,旁边的人看到了,都笑了,这就是禅吗?应该说,这不是出于禅,但又不等同于禅。因为禅是万物的本体,没有任何事物离开了禅。但当我们还不知道这就是禅的时候,花就是花,笑就是笑,与禅无关。我们认真地试图在这花和微笑中领悟,为什么这件事会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?释迦牟尼佛捡起了迦叶尊者的这朵花、这个微笑,说明释迦牟尼佛认可这件事,无疑是在说:"迦叶,你算是明白我的意思了,你可以做我的心法传人。迦叶尊者,也成为印度第一代禅师。

从鸠摩罗什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的菩提达摩大师,是来中国传播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开示的禅法的。有人形容达摩祖师面目狰狞。如果你看看我们现在的达摩祖师像,如果你不知道他就是达摩祖师,你会觉得这个老外太吓人了,眼睛鼓得那么大,非常吓人。达摩迦叶大师为什么会有一双金刚怒目呢?那是因为他太慈悲了,可怜我们这个时代的人。那些人不理解达摩祖师来西方的用意,对达摩祖师有种种误解、种种排斥、种种毒害。达摩祖师慈悲为怀,不得已才现出那样的金刚怒目。

也有人怀疑,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赏花,这件事在当时是没有发生过的,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回事。有人就很巧妙地说,禅是自然的,禅的存在,是不需要历史来证明的,因为历史证明不了这件事。有没有这件事,历史怎么说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"拈花微笑 "确实传达了人类最美、最终极的禅意。所以有人说,《拈花公案》奠定了禅宗在佛教史上最权威的地位。

有学者怀疑菩提达摩是否真实存在。虽然个别学者有这样的怀疑,但我认为,这和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弹花示众的公案一样,有没有达摩这个人也不重要。达摩的形象、达摩的思想,起到了将印度的禅宗传递到中国的桥梁作用。只要发挥了这个桥梁作用,有没有达磨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,把禅的精神传给了中国人,中国人受到启发之后,再把它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结合起来,就产生了中国禅。

中国禅宗吸收了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的精华,并与中国文化的精华相结合,形成了禅宗。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事件。这一事件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化的面貌,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灵,至今影响着整个世界。达摩的桥梁作用和达摩对禅宗的贡献,即使一万年后也不会磨灭。

从达摩到六祖惠能,中国禅宗真正达到了顶峰。我们现在有很多禅语,智慧的语言,都是六祖讲的。六祖是一个文盲,但是他能够参透心地法门,他能够悟到最高的禅,也就是说禅是人人平等的。只要你能放下万缘,不起一念,心如虚空,就能进入禅的境界。阻碍我们进入禅宗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的心是执着的、分别的,当我们总是处于分别和执着中时,我们就会远离禅宗。让我们举一个很小的例子:我们走在禅堂里,大家都很投入地打坐。这时,有一个人走了进来,他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尊敬,于是立刻停下脚步,让尊敬的人走在前面。这种行为在世俗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,但在禅宗层面上,在修行层面上,这种行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让路的一瞬间,你的心境是这样的:你的功夫可能变得小菜一碟,但由于这个分别心的干扰,你失去了觉知,产生了执着。

有一个牛头见四祖的故事。牛头见到四祖时,不是牛头禅师到四祖的道场去问话,而是四祖到牛头禅师的道场去开示。四祖来到牛头禅师的住处,问道:"你修行的地方在哪里?你修行的地方在哪里?走了一会儿,忽然看到一群虎豹。四祖便故意做了一个手势,表示害怕看到这群虎豹。四祖的这个动作无疑被牛头注意到了,牛头说:"你还有这一手。" 四祖默不作声,继续跟着他走。到了牛头住的地方,没有桌子板凳,只有几块大石头。四祖在每块大石头上都写了一个 "佛 "字,写完后就坐在石头上。牛头说:"你怎么能坐在写有'佛'字的石头上呢?" 四祖说:"你还戴着这个呢!"

真正达到了禅的平等无差别境界,佛观和众生观都要扫除干净,因为有佛观和众生观就是分别观。见众生就漫不经心,见佛就磕头礼拜,这就是分别、执着,用禅宗的功夫来说,这就是生死的根本。因为分别心没有断,执着心没有扫干净,要想了生死,必须把分别心、执着心扫干净,才有份了生死。

古时候,有一位丹霞禅师。有一年冬天,他去寺院挂单,天气非常寒冷,冷得受不了,他坐在佛堂里,实在冷得顶不住,就把供桌上的木佛搬了两尊下来,劈成小块,点燃用来取暖。寺庙管理员见了,十分惊讶,问道: "怎么把佛像劈开烧火呢?" 丹霞禅师说:"不是,我是在烧舍利。" 管家说:"哎呀,你怎么这么糊涂,这是木佛像,怎么会有舍利呢?" 丹霞禅师接着说:"既然没有舍利,那我就再烧几颗。" 说着,他又搬下一尊放进火里。要知道,这只是一句俗话,大家不要效仿。禅师是在教人破佛见、破法眼、破众生见、破烦恼见。所谓 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,就是要破除相,就是要通过这次焚烧佛像的具体事例来开导那些佛观、法观很深的人,如果不破除这些观,就会与真理无缘。从道理上讲,万法平等;从观点上讲,平等中有差别,要想证悟二谛,必须在开悟之后。佛经和大师的语录无处不在教导我们不要把 B我们学禅的人一定要有丈夫气。虽然我们这里女英雄居多,丈夫居少,但佛性无男女,见性无男女,悟道无男女。人有男女,佛性无男女,正如六祖所说:"人有南北,佛性岂有南北?" 人有男女相,佛性是平等的,没有男女之分。因此,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丈夫作为策略,才能领悟禅的真谛。

禅不是某些人的专利,禅是大众的,知禅、悟禅之后,表现禅的方式千姿百态,一人一种。中国历史上的大禅师,如南北朝的傅大士、智公等,都是大禅师。中国历史上的大禅师,如南北朝的傅大士、智公和尚,都是大禅师。寒山、师德是什么样子呢?他们每天衣衫褴褛,到国清寺的厨房烤火。他们吃什么?寺里的和尚吃剩下的馊饭馊菜,他们就拿个竹筒打回去,慢慢吃,过着一种岩居穴居、潇洒飘逸的生活。他们一方面住在山洞里,一方面吟诗作赋,歪歪扭扭地写在石头上、树干上、墙壁上,无非是讽刺世间的种种不平,发挥自己内心的喜悦和禅意,劝诫世人止诸恶、修诸善。一本《寒山拾得诗集》流传千古,近代又被翻译成西方文字,流传到欧美各国,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,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信条,寒山拾得,也成了他们的偶像。

禅宗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两宋时期的杭州高僧济公。大家对济公和尚的印象可能最深,因为电视剧经常播出,不断宣传济公的形象。济公是一个大彻大悟、潇洒自如的高僧,是一个悟禅的高僧。只要我们有济公一样的胸怀、一样的信念、一样的决心,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济公的境界。

只要我们悟到了,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,禅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,禅的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。禅在生活中表现得丰富多彩,所以说是生活禅。生活禅的本义是禅就在生活中,丰富多彩,离开了生活,就找不到禅的表现方式。释迦牟尼佛拿花是什么?是生活。达磨大师东渡梁武帝,指点二祖慧可,不离生活。古往今来,历代禅师在生活中表现禅,体现禅风,参悟禅道,实现禅。因此,禅就在生活中。

返回列表

最新文章

热门文章

Copyright 2019-2030 佛光解命网 佛光解命网网站地图